国庆期间读完了这本书,收益良多,也巩固、模式化了原来的一些想法。

五项修炼

大家对于“终生学习”的概念应该是深入人心了,而打造学习型的组织,其实是将个人的学习提升至更高、更大的组织和集体性学习上来。

文中也提到,办企业应该像办学校那样,打造一个学习型的组织,并基于此不断创新,为社会创造价值。这其实和马老师的理念有些相通之处。

有个大的背景,我们正在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,或者说已经到了信息时代。相比工业时代,传统的靠权威专制的“控制型组织”而言[P5],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最大的变化就是劳动主体的人,从重体力劳动到重脑力劳动,也就是知识型工作者崛起,也正由于如此,组织也需从“控制型”到“学习型”,也需要其领导力做相应的变化。(这和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强调的一脉相承)

其中五项修炼分别为:超越自我,心智模式),使命愿景,团队学习,系统思考。

  • 心智模式,在我看来就是思维模式的转变,定式思维特别像《影响力》中提到的“嘎嘎嘎”,如何克服并采用唯物辩证的视角看待是最为本质的修炼。
  • 使命愿景[P09] ,shared vision,激发个人真正的信念,学习型组织需要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需要激情和投入,原有的简单服从无法成就学习型的组织。

人类是杰出的学习型生物。学习的欲望和性欲一样强烈 —— 而且比性欲更早就开始有,持续时间还更长。

—— 人类学家爱德华·霍尔(Edward Hall)[P15]

学习障碍

  • 自己的一亩三分地[P21] ,这个问题的出现,是怕做错事的体现。原有当官的,当然是能不管就不管,能少一事就少一事。管好自己的确实也没什么错,在工业时代,这是效率相当高的机制。但信息时代,own 精神、主动担当或许对组织整体更为有效。一方面,需要建立起勇挑重担的氛围,另一方面,也需创造挑重担之后,乐于接受失败的环境。
  • 甩锅。自己的问题甩锅到别人,组织内部的问题甩锅到外部。想必也非常常见。这个问题,一方面是否是因为犯错误的成本太高导致的?另一方面,错误问题的本质是否全面客观地被总结?
  • 一叶障目[P25],来自天性的短视。短期利益高于长期利益,似乎很符合情理。这个时候,很考虑个人和组织的目标和愿景。

  • 习惯性的麻木,和习以为常的错误。在最近的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》笔记中,和有效决策中对问题性质的分析是类似的,“是经常性的,还是偶然性的,是不是特殊情况。是局部的问题,还是全局的、系统性的问题”
  • 无法快速迭代、验证的正向循环,组织的创新力、学习力在拿真正的结果中,就是最好的体现和证明。

系统结构与行为模式

上诉学习障碍,或者说是个体的行为模式,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结构的设计[P48]

比如,上面讲到的,试错文化、owner 机制、系统性的思考、开放透明的机制等等。个人的行为模式虽然个人会占据主导权,但机制文化的系统设计,对上诉行为模式的影响也非常之大,也可以通过系统结构加以引导。

我们通过上诉的事件,还可以从以下视角来看[P59]

事件(反应式 reactive)—> 行为模式(回应式的 responsive)—> 系统结构(有生成力的 generative)

从事件表现出发(比如甩锅现象非常严重),这通常是组织对某件事的反应,当这些事件变得多的,事件就会随着时间渗透到个体,从而影响其他个人的行为模式(当自己出问题时,也习惯性甩锅),这种行为模式其实也是个人对组织的回应。从这个视角出发,我们不难得出,个人的行为是由系统结构本身造成的。

通过现象的 WHAT,我们回溯向上,或者通过 5WHY 分析的形式,找到了较为本质的问题,这系统结构的也就是现象背后的 WHY 了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也知道是这么回事,但很少总结这样的规律。老外的思维方式,确比较习惯这样的总结。这或许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有关系。中国文化中,习惯于“悟”,比如上述甩锅问题,可能写起来寥寥几字,你能否悟出其中的背后系统化的问题。而西方文化,就会用各种模式、模型来加以形容、解释、说明。

几个法则

  • 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案[P65],这在技术架构的演讲中非常常见,所谓的技术债务由此诞生。问题的解决方案,本质上仅仅是做了时间、空间上的转移或转嫁。(比如临时性方案变成了最终方案,外部临时方案变成了内部不解决的特性等等),系统、全面的解决方案,对组织效率上最优。或许问题真的是临时性的,那也不用大动干戈。
  • 好的政策应是全面、周全的[P66],这个 case 比较多,初心是好但办了坏事,比如原来深圳出台的一些购房补贴政策出现漏洞等等。与其一个含有不确定的政策,还不如“无为”来得合理(当然,试错和实践会带来更为完善的政策,未必是坏事,辩证看待),“治大国若烹小鲜” 和 “实践出真知” 两者,还需把握度,过犹不及。

其实在许多法则和案列中[P69] ,看到更多的是唯物辩证的思维,比如上面的两个 case (解决方案和政策),都应具体分析和看待。唯物辩证的背后,其实是让我们更为全面、系统看待物理世界,以及做出最佳决策。

在系统思考中,我们应动态地看待,也就是加上“时间”这个维度[P74],因果关系,内在的联系,如何全局看待[P75],这些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。

思维方式

系统思考,是相对线性思考而言的,简单来说就是:动态 关联 整体 结构 的修炼[P77]

最简单的倒水反馈系统[P85],将我们线性思考的路径,动态关联起整体结构来看。

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就是热水器的反馈系统,有正反馈、负反馈、和 PID 算法的延时处理。

在系统思考中,有三个要素,分别是:正反馈、负反馈、延时。[P90]

对应有比较著名的两个效应:马太效应(正反馈),边际效应(负反馈)。两个效应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,就是最基本的系统思考了。

还可参考系统思考工具:https://untools.co/systems-thinking

增长极限[P113]

解法

  • 寻找新的正反馈
  • 避免负反馈因素或降低它的干扰

转移负担[P118]

解法:

  • 从系统性的本质问题去解决问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