​ 受《穷查理宝典》的推荐,周五买了《影响力》这本书,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看完了。还是有比较的内容值得记录的。毕竟,读书之后的复盘,才可能真正重塑自己的思维方式,方能真正挥舞起这把利剑。

总体感受

​ 最近的一个感受,无论是历史、人文、管理、心理、处世之道,其背后,都是对人性的研究,这也可能就是查理·芒格里说的普智慧、或是底层的通用系统能力。也可能是他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之一。

​ 《影响力》这本书,比较赤裸裸地表现顺从心理学。而顺从心理学,本质是研究人性的“条件反射”,这个“条件反射”可能是继承于基因,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。

​ 在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,此类的“条件反射”其实非常节约我们的脑力,符合我们大脑在处理纷繁复杂世界的时,以较小成本、较快速度做决策。比如:贵的就是好的。这种较为无脑的决策,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非常高效的,但同时,也隐藏着非常大的隐患。所以,本书,就从几个案列来描述这“条件反射”背后的缺陷和应对手段。

​ 这也无意间,让我想起一句话:

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,愿意做任何事情。

​ 这句话背后,其实也有顺从心理学的影子。

影响力武器

​ 所有动物(包括低等、人类)都有机械式的反应磁带,当在一定条件下触发,就会近乎本能地行动。这在脑力有限的低等生物显得特别有效,并且也非常高效。

​ 当我们掌握这种近乎本能规律的时候,就拥有类似“柔道”中,四两拨千斤的能力。

互惠

​ 互惠原理能存于人类社会的基础,是因为互惠使得人类社会非常高效,这其中包括资源的高效利用、信任关系、团结等等。

​ 所以,在人类社会中,如果有人不那么“互惠”,那么他付出的“沉没成本”将会非常沉重,收到社会的制裁和嘲笑,比如,会被打上不懂得知恩图报、揩油鬼、忘恩负义等等。

案列(互惠触发的不对等回报)

  • 某些宗教组织(克利须那),要求路人捐款时,会先送花,然后再乞讨。
  • 在超市中,会有小件的试吃,然后推荐购买大件的商品。

自己的小思考:小恩小惠,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维护,有利于营造良好、团结、友谊的氛围,但如果有人是自私的图一己之利,也不用太过于纠结互惠,因为他最终必然会被人类社会抛弃。

互惠式让步

​ 此种互惠手段,常见于谈判技巧,书中称为“拒绝-后撤式”。比如,我们在谈判中,先提出较高的要求,然后做出让步,迫使对方也让步,从而达到心理预期的诉求。

案例

  • 比如美国的水门事件。

自己的小思考:谈判中的技巧,就在于技巧的尺度的把握,过犹不及。在谈判过,提出过分的诉求,反而会破坏谈判的进程,也会显得自己没有诚意。

承诺和一致

​ 其实这也是人类社会中留下来的传统美德之一,至少中国是这样。中国传统文化中,就非常强调 “知行合一”,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”,“一言九鼎”。这也是人类社会,得到更高效运转的方式之一。

​ 诶?你看,顺从心理学和人文、历史、文化、社会高效的运转、制度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而这背后,都是人性的体现。

自己的小思考

​ 这里涉及到比较多的情况,比如:管理、教育。

​ 在管理中,就如书中提高的如何重新“塑造”他国的俘虏,就是需要俘虏内部,潜移默化地做各种承诺,最好是书面的承诺,比如:热爱和平等等。

​ 联系到现代公司管理中,KPI、目标的设定,是不是让员工自行设定,是最好的?

​ 在到教育中,很多的道理,是不是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相关的结论,并做书面的承诺会更具有长效机制?比如,我小时候,我妈就老拿我想住新房子,来阻止我去买零食吃。而想住新房子,是自己的愿望,也是之前向妈妈承诺过一起加油努力,住上新房子的承诺。

​ 所以,我小时候,嘴巴大家其实都馋,但我就因此习得了不爱吃零食的习惯,同时,影响是多方面的。比如,我还习得包括但不限于:住新房的延时满足、一起为住新房奋斗的家庭责任感(这点来自我老婆的提示)、较为强的自制力、控制力等等。

​ 这里的承诺,包括:一句不经意的话(xx的行为是正确的)、一些虚无缥缈的头衔(比如:环境保护形象大使)。还有一些能让承诺加强的行为,比如:承诺用白纸黑字写下来、承诺是在许多人的见证下的、承诺是经过非常大的努力的(比如:美国大学一些社团的地狱周)。

​ 通过这样的一些承诺,后续的人类自身行为,很难不按照原有的承诺执行。即使,有时候错得离谱,他也会在错误的道路上,越走越远。

案例:

  • 二手车倒卖商,先承诺卖出比预期高的价格,然后换取卖车人的承诺,然后基于此,一次一次突破自己的防线,以期换取订单和足够多的利润空间。

  • 节能案例,通过冠于虚名

社会认同

​ 这里描述的和之前看的《乌合之众》有点类似,咳,之前没好好复盘,忘得差不多了。。。

​ “罐头笑声”,这个翻译挺有意思,旨在喜剧电视中,时不时地拆入一些观众笑声的片段,在现在的很多电视节目中依旧非常普遍。通过这种拆入式的笑声,引入观众的社会认同心理,觉得节目非常有趣。

​ 社会认同在儿童的心理治疗当中,有比较好的应用:比如治疗社交恐惧、对动物的恐惧、对游泳的恐惧等等,这里其实也隐藏着儿童内心本能的竞争心态。

​ 在宗教信仰中,社会认同更为普遍,也会更为愚昧和无知,甚至达到了认知控制的程度。而在社会认同中,最为基础的一个要素,就是不确定,高度的不确定,会带来高度的社会认同。宗教信仰往往利用这点,就是对死亡的高度不确定,来做相关的社会认同和思想工作。从而也导致了“多元无知”

​ 在社会认同这个话题中,还提到了之前广为讨论的“该不该扶”的问题,有人说“道德沦丧”,“都市人格分解”,“城市居民疏远”等等,但在这个话题中,其实依旧是由社会认同导致的,别人不扶,我也不扶,没什么大不了的,应该也没什么问题。

​ 这里除了能少一事就少一事的等其他因素外,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不确定,因为我们不确定被求助人是否需要帮助?需要什么样的帮助?为什么需要帮助等等?因为不确定,所以,我们“社会认同”,“合流同污”,没采取更多的措施。

​ 所以,我们遇到这类问题,首要解决的就是不确定,我们因为说:“那个穿xx衣服xx颜色(或指着某人),扶我一把(或说帮忙打个120)”,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不确定,打破这类社会认同的怪圈。

喜好

​ 这一点从顺从心理学来看,最多的例子,就是在宣传产品时,将自己的产品和某个喜好的明星关系起来,或者作为某个产品的形象代言人。以此来博得更多群众的关联喜好。

​ 还有相似喜好,物以类聚人以群分,我们普遍对我们自己相似的东西天然产生喜好。比如,爱好类似、性格类似,在销售过程中,提到我的 xx 人是你老乡等等的话术。

我的小思考:要避免此类问题(比如销售投其所好),而造成的顺从圈套。需要尽可能将事实和喜好做分离,如何抛开自己喜好,从更加客观的视角来分析客观事实,可能还是需要长期训练。

权威

​ 这点其实挺常规的,从小就被教育,我们要对权威保持质疑的态度,要挑战权威,创新 balabala。。。

如何辩证看待?

有反例吗? 其实,最近社会出现的反例特别多,导致权威其实没有以前那么权威了,比如 “打脸”,“真香” 就成为现代网络词,从侧面也反映出,现在社会,人们对权威并没有以前那么信任了。

​ 正因为现代网络的 FAKE NEWS 特别多,也有谣言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的问题,还有中国特色的“食品安全”问题,其实正式权威能力的快速下降,导致正确的信息传播并不是那么顺利,导致了很多不信任。也使得权威信息传播效率过于底下。

​ 当然,我们也看到比如微信的辟谣专栏,微博的消息打假,言论审核等等。当然,也是有好有坏,依旧需要辩证看待。而回到个人,则需要有权威的消息通道,辩证的思维观点。

稀缺

​ 常见的销售陷阱,在最近的买房中就遇到了,房子都卖完了,赶紧买等等。

​ 不过,在书中,最有意思的描述是从人性的视角出发的,我们对稀缺的追求,其实在本质上,是对自由选择的追求。

​ 这让我想起,过度消费,其实本质上,也是对自由选择的追求。最常听到的话,就是:“我可以不会游泳,但不可以没有泳池”。

​ 当人们在自由的选择上遇到障碍的时候,我们就会更加乐于追求。

如何辩证看待

​ 稀缺,有一个非常好的 case 是,钻石。人为的稀缺化,人为操作市场的供需关系,这样的稀缺,并不值得。

​ 从个人视角来看,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稀缺能力,寻求差异化发展,比如,在互联网技术领域,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,寻找自己的稀缺性,不可替代性。

​ 当然,从公司的视角辩证地看,员工培养成不可替代和稀缺的,从管理上来看,是失败的。